佛光大學

佛光大學
佛光大學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音樂史學建構與宋代音樂史學-----第二屆中國音樂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會議緣起與目的
    近一甲子以來,台灣首次辦理了大型的中國音樂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獲得
了海內外關心此學門專家的熱烈迴響,此即為本校所舉辦的「第一屆中國音樂史
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一屆的會議將議題範疇設定為開放式,主要是希望齊聚
中國音樂史學各領域的學者,暢言其領域的精華,讓國內許多學子與學人多方面
了解中國音樂史學的內涵及其豐富性,此目標在第一次會議中已打開本學門的研
究視野,確實也吸引了許多學子有興趣耕耘此領域,也從此領域跨足到對台灣音
樂史學的研究,整體成效對於台灣建立開闊的音樂史學觀有非常正面的幫助。緣
此,本校期盼在第一屆的開拓之後,逐漸將中國音樂史學的研究視角,投向專題
性的發展,這次會議即將主題定位在宋代樂風與音樂史學理論。
    宋代在中國音樂史學發展上扮演著重要的地位,在歷史學上,由日人內藤湖
南所標舉的「唐宋變革說」在歷史學界成為學者議論的話題,其學術文章也論述
得相當多,就歷史發展,宋代在經濟、社會發展上與唐代已大不相同,從政治上
來看,兩者的政、軍力量與週邊民的勢力消長,皆形成明顯的對比。從經濟發展
演變上,宋代在此的發達盛於唐代,相應而起的音樂活動,從宋代城市形成的「瓦
舍」即可看出端倪。宋代開始,中國音樂史的變貌即從宮廷音樂的重心,轉向民
間音樂活動為主,亦即以庶民音樂發展的動向開始被注意,文人也多願意為此時
期的音樂活動書寫其事,因而歷史文本也為後來的研究奠定的史料基礎,此皆說
明宋代做為中國音樂史學從中古進入近古,確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二屆會議
即是以此作為專題之一,希望學者能將自身在此的研究成果,與同好們交流,使
中國音樂史學在斷代研究上能開一新視角。
    本次會議的另一特點即對於中國音樂史學研究的理論部分進行建構,不論是
研究台灣或中國,音樂史學的理論尚未形成氣候,此在第一屆會議中,諸多學者
皆對此問題心有戚戚焉,音樂史學理論的建構非一朝一夕能完成,本次會議希望
由此首途,透過會議議題的設定,鼓勵更多的學者專家細細思考並研究此問題,
希望能對整體音樂史學理論的發展有所貢獻,此理論基礎,對於日後的相關研究
將能提供技術與學理上的支援。
    從宋代的斷代音樂史研究到整體音樂史學理論,我們發現中國古籍文獻,在
經、史、子、集等部皆已重視音樂的記載,音樂史學作為歷史學的一個分支,其
重要性古已彰顯,然而由此形塑的學理尚未被整理出來。古籍所關注的焦點多偏
向一代音樂史的紀錄,所紀錄的內容仍由宮廷所掌控,宋代在此的紀錄,從宋人
小說筆記等材料,我們可見到其活撥性與庶民音樂觀,然而近代對於中國音樂史
學的書寫逐漸轉向通史性質,此也是歷史發展集結成果的一個面向,因而自二十
世紀二O 年代起,一部接一部的中國音樂通史著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顯見近人
對於中國音樂史學的關注益重,八O 年代初開始出現對於重寫中國音樂史的呼
籲,雖然是針對近現代音樂史的書寫,從而也看出學者們已不滿足於現狀的研究
成果。檢視中國音樂史學的研究路徑,了解理論與斷代之意義,應可對下一世代
在此領域上有長足的助益。
    對於中國各領域的研究,台灣的確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也是我們的優勢,
在音樂史學的領域,本校歷史學系能結合歷史學、音樂學、考古史學等相關領域,
為台灣在音樂史學上進棉薄之力,主要是期盼能帶領更多學子或吸引更多學者對
於此領域有所關注,舉辦相關學術會議即是此想法的落實。
主辦單位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
合辦單位
上海高校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
協辦單位
中國歷史學會

會議時間
時間︰民國一百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三日
      20111122~23日)

會議地點
地點︰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
       佛光大學雲起樓國際會議廳

與會學者簡歷

1.林萃青教授學術簡介
林萃青(JOSEPH S.C.LAM),美國密西根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孔子學院院長。 曾任密西根大學中國研究所副所長,密西根大學史特恩斯(Sterns)樂器博物館館長(1997.9-2009.5),密西根大學音樂學系主任(1999.9-2007.4, 密西根大學音樂學系音樂副教授(1997-2000),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音樂系音樂副教授(1996-1997),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音樂副教授(1992.1-1996),香港中國大學音樂系講師(1988.1-1991.12)。1988年獲美國哈佛大學音樂學專業博士學位, 1978年獲日本國立東京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專業碩士學位,1975年,獲香港中國大學音樂專業學士學位。同時,林萃青教授還是以下知名學會的會員:亞裔美國研究學會;亞洲研究會;中國音樂研究學會;學院音樂協會;國際傳統音樂學會;美國民族音樂學協會;亞洲音樂協會;民族音樂學協會;明代研究協會;中國口傳與表演文藝會議等。
林萃青在宋代音樂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如下:
一、專著與論文集
1、《宋代音樂史論文集:理論與敘說》(Historical Studies on Song Dynasty Music: Theories and Narratives),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待出版。
2 Kunqu, the Classical Opera of Globalized China/昆曲, 全球化中國的古典戲劇。編寫中。
二、單篇論文
2011. <晚明音樂文化與男性角色的實踐》“ Music and Masculinities in Late Ming China.” Asian Music 42/1.

2009. “ 質。 昆曲,春三二月天: 面對世界的昆曲與《牡丹亭》, 華瑋編,edit, 152-164.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中國音樂及其全球化的過去與現在》“Chinese Music and Its Globalized Past and Present.” Macalester International 21 (2008), 29-77.

2007.  <明代音樂與男性交誼》“Music and Male Bonding in Ming China.” Nannü (2007), 70-110.

2006
《徽宗朝的大晟樂:一場皇權與官僚的音樂表演》(Huizong’s Dashengyue, a Musical Performance of Emperorship and Officialdom),In Huizong and the Culture of Northern Song China, edited by Patricia Ebrey and Maggie Brickford, 395-452. Cambridge, MA: Harvard, 2006.
2005
《宋徽宗的禮樂事蹟及其符號作用》(Huizong’s Ritual and Musical Insignia),Journal of Ritual Studies 19/1: 1-18.
2003b
  《歷史與文化情境中的東亞宮廷音樂》(East Asian Court Musics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Enciclopeida Della Musica, III, edited by Jean-Jacque Nattiez, 247-78. Torino: Giulio einaudi editore, 2003.
2003a
   《中國音樂學術的一面鏡子》(A Mirror of Chinese Music Scholarship),In Sonq Dynasty Musical Source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by Rulan Chao Pian, xix-xxx. Reprint editio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2001
《為古代亞洲音樂家撰寫傳記:以薑夔為例》(Writing Music Biographies of Historical Asian Musicians: The Case of Jiang Kui),World of Music, 43/1: 69-95.
2000
   “中國音樂”詞條“歷史與理論”(Chinese Music: History and Theory)之“宋元時期”,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1996
《對古代音樂的跨文化解讀:南宋宮廷祭祀音樂研究》(Transn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Music: State Sacrificial Music from the Southern Song, ChinaThe World of Music,38/2:69-83.
1995
《音樂遺存與文化表徵:南宋宮廷祭祀歌曲研究》(Musical Relics and Cultural Expressions: State Sacrificial Songs from the Southern Song Court),Journal of Sung-Yuan Studies 25:1-27.
1990
《來自南宋宮廷的一份祭祀音樂史料》,“中國音樂國際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1988)發言,載喬建中主編《中國音樂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159-164頁。

三、發言與講座,提交論文與學術活動日程
2009
“宋代音樂文化研究的歷史回顧與展望”,“宋代音樂國際學術研討會”首屆會議專題發言,2009626-27日,上海音樂學院。
2008
“儒家學說與中國音樂實踐:南宋臨安的音境與聲境(Confucian Theories and Chinese Practices of Music: A Case Study of Musikscape and Soundscape of Southern Song Lin’an)”,in “Sounds Chinese: Performance, Commodif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n internat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nferenc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December 15-17, 2008.
2005
“南宋音樂文化之音樂與文本映射(Musical and Textual Snapshots of Southern Song Music Culture)”,Department of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lbany.
2002
“宋代音樂史及史學(Song Dynasty Music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Music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China, July 10, 2002.
2001
“作為皇帝的宋徽宗的音樂表演(Song Huizong’s Musical Performance of Emperorship)”,Huizong and the Culture of Northern Song China Symposium. Brown University, November 29- December 1, 2001.
2000c
“旋律結構與文化啟示:以宋明雅樂為例(Melodic Structure and Cultural Message: The Case of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Yayue)”,Second National (China) Conference of Melody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June 8-14, 2000.
2000b
“薑夔:勝者與敗者(Jiang Kui, a Winner and a Loser)”,In “Interfacing Song Culture, Politics, Gender and Personalities.” 5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San Diego, March 9-12, 2000.
2000a
“中國中古時期的音樂、文化及歷史啟示(Musical, Cultural, and Historiographic Lesson from Medieval China)”,Invited lecture,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 and Department of Music,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March 5, 2000.
1999b
   “薑夔與南宋中國:歷史和音樂的讀解(Jiang Kui and Southern Song ChinaA Historical and Musical Interpretation)”,Invited lecture, China Humanities Seminar, Harvard University, October 4, 1999.
1999a
“撰寫古代亞洲音樂家的傳記:薑夔的個案(Writing Music Biographies of Historical Asian Musicians: the Case of Jiang Kui)”,35th World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raditional Music, August 19-25, 1999, Hiroshima, Japan
1998
“中國歷史上的女樂(The Musical Female in Chinese History)”,March 31, 1998,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7
“中國中古音樂與後現代音樂史學(Medieval Chinese Music and Postmodern Music Historiography)”,May 22, 1997, Department of Music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1995c
“有譜無聲的音樂?——南宋宮廷祭祀歌曲的實證材料與曇花一現的音響(Seen But Not Heard?: Verifiable Data And Ephemeral Sounds of State Sacrificial Songs From Southern Song China)”,40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Ethnomusicology, Los Angeles, CA.
1993
“定位、展望與回顧:以權威表徵的視角解讀中國宮廷儀式音樂(Definitions, Perspectives, and Afterthoughts: Understanding Chinese State Ritual and Music as Expressions of Authority and Power)”,Chinese Ritual Music Conference, May 5-9, 1993,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ittsburgh, Pennsylvania.
1990c
“為宮廷祭祀音樂在中國音樂史學領域中探求一席之地(In Search of the Niche for State Sacrificial Music in Chinese Music Historiography)”,AMS/SEM/SMT Annual  Meetings, Oakland.
1990b
“音樂為誰而作:南宋宮廷祭祀歌曲創作活動中的歷史、儀式、音樂要素(Music to Whose Ears: Historical, Ritual and Musical Factors in the Creative Process of State Sacrificial Songs from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Asian Studies Lecture Serie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Music Department Colloquium,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1990a
“南宋宮廷祭祀音樂的宮調特徵(Modal Features of State Sacrificial Music from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8th Semi-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Music Research, Chicago.
  
2.張儷瓊教授學術簡介
  張儷瓊,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民族音樂學碩士。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教授、中華民國樂器學會理事、民族音樂學會理事、大觀箏樂團音樂總監。曾擔任國立實驗國樂團(今臺灣國家國樂團)演奏員,後轉任教職,致力於箏樂理論及教學。多年來其創作、研究及教學成果屢獲獎項肯定,2000年獲頒國科會甲種研究獎、2007~2010年數度獲得台灣藝術大學研究創作獎勵、2010年獲頒教學優良教師獎。
張儷瓊致力箏樂理論與研究,已出版的代表著作有:《潮州箏樂「變調音」之音律測定研究》、《古今箜篌之研究—歷史源流及發展軌跡之回顧與反思》、《台灣地區箏樂傳承脈絡體系之調查研究》、《箏路瑣記/張儷瓊箏樂文集》。另有數十篇發表在重要期刊之文論:〈從「以箏托腔」到「器寫人聲」論河南箏樂對曲劇音樂的吸收及借鑑〉、河南箏樂「大顫音」之音頻樣態研究 河南箏樂「滑顫音」之聲學分析 〈論山東琴書曲牌箏樂化之表現形式與手法以高自成「魯箏琴書曲牌」移植編作為例〉、〈山東琴書曲牌鳳陽歌在箏樂作品中的應用〉、〈論山東琴書古箏伴奏之主要方法及功能特點〉、〈客家箏曲《出水蓮》乙凡音之按顫手法模式分析〉、〈論鮮花調在地方箏派音樂中之存見與流變〉、〈論民歌箏樂化之表現形式與手法〉、〈現代古箏演奏技法符號之探討〉、〈潮箏音律之「流動」與「流變」〉、〈台灣箏樂的經典鑰與創意門〉、〈台灣箏樂發展前期(光復後至民國六十年代)之歷史回顧〉等。著有學術研究成果報告:《河南箏樂中戲曲音樂素材應用之探討》、《箏樂用韻之音頻樣態分析研究》、《山東箏樂中琴書曲牌素材應用之探討》、《客家箏樂出水蓮之音律測定研究》、《民歌箏樂化之形式手法與流變因素之研究》等
3.洛秦教授學術簡介
男、1958年生,曾任浙江管弦樂團首席,上海音樂學院碩士、美國華盛頓大學(UW)碩士、肯特大學(KSU)博士。現為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博導,任音樂研究所所長、出版社社長、學報《音樂藝術》常務副主編;上海高校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兼任中國藝術人類學副會長、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副會長、中國音樂史學會副會長等職;上海市領軍人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獲第四屆、第五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上海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結項和在研國家社科、教育部及上海市及教委科研專案多種。
學術成果包括,主要專著:《海上回音》(2010)、《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2010修訂版)、《學無界、知無涯:釋論音樂為歷史和文化的一種表達》(2007)、《音樂的構成:音樂在科學、歷史和文化中的解讀》(2005)、《心&.com:世界音樂人文敘事》(2003)、《街頭音樂:美國社會和文化的一個縮影》(2001)、Kunju, Chinese Theater and Its Revival in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texts1998),等;主要論文:《稱民族音樂學,還是音樂人類學——論學科認識中的譯名問題及其解決與選擇》、《音樂文化詩學視角中的歷史研究與民族志方法——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俄僑音樂飛地的歷史敘事及其文化意義闡釋》、《音樂人類學的中國實踐與經驗反思及其發展構想》、《音樂人類學敘事訴求人文關懷》、《音樂人類學的歷史與發展綱要》、《音樂人類學筆記:音樂文化價值再關注》、《城市音樂文化與音樂產業化》、《媚俗與時尚:上海三四十年代舞廳音樂與爵士的社會文化意義》等;編輯《音樂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導論》、《啟示、覺悟與反思:音樂人類學的中國實踐與經驗三十年(1980-2010)》(五卷)、《小提琴藝術全覽》;主編:“音樂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文庫、“上海歷史音樂文化研究叢書、“西方音樂人類學經典著作譯叢”、“江南文化研究叢書”等多種。

4.陳應時教授學術簡介
  1935年生,上海浦東人。19569月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19599月免試直升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主修民族音樂理論,師從沈知白、於會泳、夏野等。19647月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主要研究方方向為中國音樂史學、樂律學。現任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安音樂學院西北民族音樂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曾兼任《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蹈卷》編輯(1983),《中國學術名著提要·藝術卷》第一副主編(1996),《音樂百科詞典》第二副主編(1998),英國女皇大學人類學系訪問學者(1989),英國劍橋大學基茲學院訪問教授(1990),美國阿肯色大學音樂系訪問教授(2004)。1985年起曾先後擔任中國音樂史學會理事、常務理事、副會長、顧問,中國律學學會理事、常務理事、副會長、顧問。1985獲上海市(1979-1985)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論文獎、1987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科技成果獎,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為發展文化事業作出突出貢獻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證書。1995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7年所著《敦煌樂譜解譯辨證》一書獲中國音樂金鐘獎理論評論一等獎。

5.李方元學術簡介
李方元,男,1955年生於重慶, 文學博士,西南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師範大學(現西南大學,19951999)和華中師範大學(20032008)原音樂學院院長,國務院學位辦碩士、博士授權點評審通訊評議專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專案評審專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後期資助專案評審專家;中國音協音樂教育學會副主任,中國音樂史學會理事,中國音樂專業教育委員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中國音樂史、音樂文獻學、音樂教育。主要著述有《抗日戰爭時期音樂資料彙集》(1985),《先秦至隋唐音樂史》(2001),《宋史樂志研究》(2004),《魏晉南北朝音樂史》(2006)等。

6.康瑞軍學術簡介

康瑞軍,男,生於197511月。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音樂史學會會員,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員。華中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2009.7- ),湖北省音樂教育實驗教學中心副主任(2008.5-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博士(2007)。美國密歇根大學音樂學院訪問學者(2010.7-9)。主要研究領域為:唐宋音樂制度、宮廷音樂、音樂教育史
主要學術成果
一、專著與教材
 《宋代宮廷音樂制度研究》,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1月出版。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簡編》,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5月出版。
二、學術論文
2009c
 “時空觀念的統一:有關中國音樂史教學與研究的思考”,《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2009b
“宋代宮廷音樂機構與樂官制度考述——以元豐改制到紹興時期為例”,《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2009a
“唐宋之際的宮廷音樂機構考述”,《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2008d
“南宋宮廷音樂機構與樂官制度考述”,《天籟: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2008c
“晚唐五代宮廷樂官制度考述”,《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2008b
“宋代宮廷音樂機構與樂官制度考述——以宋初至元豐改制時期為例”,《文化藝術研究》2008年第2期。
2008a
“論唐末仗內教坊的實質及其他”,《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2007c
        “宋代宮廷音樂制度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上海音樂學院。
2007b
“歷代音樂機構與樂官制度研究現狀述評”,《中國音樂學》2007年第3期。
     2007a
“和雇制度及其在宋代宮廷音樂中的作用”,《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  2007年第2期。
2006c
“中國音樂史學會第九屆年會側記”,《天籟: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2006b
“對二度創作的二度創作”,《鋼琴藝術》2006年第12期。
2006a
“意趣盎然的琴聲:賈然鋼琴獨奏音樂會觀感”,《音樂愛好者》2006年第7期。
2005c
“苦心孤詣尋竹跡:唐俊喬與中國青年民族樂團專場音樂會觀後感》,《人民音樂》  2005年第10期。
2005b
“從心所欲見真章——<傅聰:望七了!>讀後感”,《鋼琴藝術》2005年第9期。
2005a
“以K.380為例小議斯卡拉蒂鍵盤奏鳴曲的演奏風格”,《鋼琴藝術》 2005年第7期。
2004b
“尋蹤阿爾康”,《鋼琴藝術》2004年第8期。
2004a
   “試論唐代音樂的創新與繼承問題”,《黃河之聲》2004年第1期。
2003b
    “唐代宮廷音樂繁盛原因探索”,碩士學位論文,山西大學。
2003a
“中國音樂常用術語英譯探微”,《黃河之聲》2003年第2期。

   三、會議發言與講座
  1、“論和雇制度及其在宋代宮廷音樂中的作用”,中國音樂史學會第九
       屆年會發言,青島大學音樂學院,200656日。
  2、“時空觀念的統一:有關中國音樂史教學與研究的思考”,中國音樂
       史學會第十屆年會發言,蘇州大學藝術學院,2008926日。
      3、“宋代音樂史研究的社會史取向:從音樂制度談起”,宋代音樂研究
           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音樂學院,2009626日。
      4、“‘新史學’視野下宋代音樂研究動向的思考”,西南大學音樂學院,
            2010118日。
5.“國際漢學視野下的中國音樂史研究”,重慶師範大學音樂學院,2010
    116日。
        6、“古代音樂表演實踐的生成-變遷機制——唐宋宮廷音樂文化轉型的
           制度分析”,福建廈門華僑大學音樂舞蹈學院“中國音樂史學會第
            十屆年會”發言,20101218日。

四、承擔課題
  1、“中國歷代樂論匯釋·宋遼金卷”,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課題(2008-2011.
  2、“社會轉型與樂制變遷:以宋代音樂制度為例”,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專案(2009-2012),編號:09YJC760019.
  3中國音樂教育制度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專案(2010—2013. 編號:10YJA760008.
張己任學術簡介

 於一九七五年返臺灣任教於「東海大學」音樂系,同時任「臺灣省交響樂團」正指揮。三年

後又獲全額獎學金赴「紐約市立大學」博士班,專攻音樂學與音樂理論。同時並服務於該校之

「交響樂計劃」(該計劃以研究及出版十八世紀失傳之交響樂曲為目的),任總譜編輯校訂及指揮

之職。一九八一年轉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一九八三年,以「齊爾品對現代中國音樂的影

響」獲得博士學位。



  
張己任博士對現代中國音樂史之貢獻良多,最受一般注目的除了對齊爾品的研究外,是他為復興

中國作曲家江文也的音樂而做的努力。除了一九八二年在紐約籌劃並演出全場江文也的作品

以外,在一九八三年還在臺灣指揮演出被埋沒了將近五十年的江文也名作「臺灣舞曲」。另一

件被樂壇稱道的是他在一九八五年,把黃自的管弦樂曲「懷舊」,在湮埋了將近四十年後重新

臺灣指揮演出,使得這首樂曲再現於世,也使世人對黃自有新的認識。



張己任在學術研究上之成就亦有目共賭。不僅在眾多學報雜上常見其學術論述,亦曾代

表台灣參加多項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在會中發表學術論文。《齊爾品對現代中國音樂旳
影響》("Alexander Tcherepnin and His Influence on Modern Chinese Music",1983) (博士論文)
,《西洋音樂風格旳演變—中古至文藝復興》(1983),《音樂、人物與觀念》(1985),《談樂錄》,(1986)


《音樂論衡》(1990),《張己任說音樂故事》(1991),《安魂曲綜論》(1995),《談樂錄—新增修訂


版》(1999),《江文也傳》(200212月初版),《音樂之美》(20031月初版),及譯著《和聲與聲

部導進》(原書名 Edward Adwell and Carl Schatchter :  



”Harmony and Voice Leading”(2005年九月出版)

在樂團指揮方面,張己任博士曾客席指揮許多知名樂團,足跡踏遍歐美各地,他所得到的評語中
:「樂曲自然流暢!」、「控制,絕對的控制!」、「具有個人特殊的氣質!」、「指揮手法細

膩、優雃 !」等等。張己任曾客席指揮許多知名樂團,足跡踏遍歐、美、東南亞及中國大陸。

九八八年,張己任博士獲「中興文藝獎章」,以表揚他在樂壇藝術上的貢獻。

張己任現任台南應用科技大學音樂系 講座教授 (2010-),國立嘉義大學音樂系兼任教授 (

2010-,東吳大學音樂系兼任教授 (2010-)。曾任東海大學音樂系教授,國立清華大學人文講

,東吳大學音樂系專任教授,東吳大學教授兼學生事務長,「東吳交響樂團」指揮及音樂總


監,,東吳大學美學研究室召集人 , 東吳大學音樂系主任兼音樂研究所所長等。

8.李美燕學術簡介


現任
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歷: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
經歷:
1.湖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2.湖南省博物館訪問學者
3.荷蘭萊頓大學國際亞洲學研究院(IIAS)研究員
主要著作:
1.
《中國古代樂教思想(先秦兩漢篇)
.
琴道之思想基礎與美學價值之研究(臺灣版)
3.
琴道與美學(北京版)
4.
琴道─高羅佩與中國古琴(香港版)
5.
期刊與研討會論文80餘篇。

9.戴嘉枋學術簡介
一、簡歷
原籍浙江寧波,19496月出生於上海。
1978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
1983年於該系中國音樂史專業本科畢業,獲學士學位。
同年起任教於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擔任中國音樂史教學與研究,相繼任助教、講師。
1992年調任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副主編、音樂研究所副所長,
1994年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助理,並相繼被評為副研究員、研究員。
1996年調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教育司副司長。
2001年調任中國音樂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
2004年起至今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所長、碩士及博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學院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
二、現主要社會職務:
1.    中國教育部專業藝術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秘書長;,
2.    中國教育部專業藝術類教學指導委員會音樂舞蹈分委員會主任;
3.    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理論委員會副主任;
4.    中國音樂史學會會長;
5.    《音樂研究》編委。
三、在學術上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和近現代、當代音樂史,以及中國音樂美學、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學研究工作。近20年主要致力於中國文革音樂史的研究和教學,是中國目前此領域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學術工作:
1.已出版學術專著
走向毀滅—“文革”文化部長于會泳沉浮錄》(北京 光明日報出版社 19941月)
《中國音樂簡史》(北京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9312月)
《樣板戲的風風雨雨—江青、樣板戲及內幕》(北京 知識出版社19954月)
《雅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藝術生活》(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3月)
《面臨挑戰的反思——戴嘉枋音樂文集》(上海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410月)等;
2.發表代表性學術論文主要有:
1)《無盡奇珍供世眼  一輪圓月耀天心——李叔同弘一法師生平思想暨出家因緣析》(天津 《音樂學習與研究》1992年第1期〔一〕、1993年第3期〔二〕)
2)《烏托邦裏的哀歌—“文革”期間知青歌曲的研究》(北京 《中國音樂學》2002年第3期)
3)《論京劇“樣板戲”的音樂改革》(上、下)(武漢 《黃鐘》2002年第34期)
4)《論“交響音樂”〈沙家浜〉的音樂創作》(北京 《人民音樂》2004年第11期)
5)《鋼琴協奏曲〈黃河〉的音樂分析》(上、下)(上海 《音樂藝術》2004年第4期、2005年第2期)
6)《復蘇與再沉淪—論“文革”期間〈戰地新歌〉中的歌曲創作》(北京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2004年第4期)
7)《動亂中的喧囂—“文革”初期紅衛兵運動中的音樂》(北京《中國音樂學》2005年第1期)
8)《鋼琴伴唱〈紅燈記〉及其音樂分析》(北京 《音樂研究》2007年第1期)
9)《沉重的歷史迴響—論中國“文革”音樂及其在新時期的影響》(南京 《音樂與表演》2007年第3期)
10)《從“樣板戲”的“複出”看市場條件下主流音樂的尷尬》(北京 《人民音樂》2007年第1期)等。
3.已完成科研資助專案:
北京市教委重點課題《中國“文革”十年中的音樂》(2002SK068);北京市教委重點教材建設項目《中國“文革”音樂史》(2002-05)。
4.進行中的科研資助專案: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共產黨和20世紀中國音樂》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專案《中國文革中的藝術研究》
5.研究獲獎情況:
《論京劇“樣板戲”的音樂改革》獲北京市文聯2005年文藝評論一等獎
《復蘇與再沉淪—論“文革”期間〈戰地新歌〉中的歌曲創作》獲北京市文聯2005年文藝評論二等獎
《烏托邦裏的哀歌—“文革”期間知青歌曲的研究》獲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三等獎
6.    講學情況:
2004年以來,先後應邀在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佳木斯大學、樂山師範學院等舉行“文革”音樂的講座。
趙維平學術簡介
1957-  ),男。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上海音樂學院中日音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音樂史學會理事。國際傳統音樂學會(ICTM)東亞分會音樂史料學會主席。專著《中國古代音樂文化東流日本的研究》獲宋慶齡基金會第四屆孫平化日本學學術獎勵基金專著獎(2005)。2006年出版個人論文集。50余篇以中文、日文、英文撰寫的論文發表于日本、韓國、香港、內地等高端國際學術刊物。2006年起擔任日本NHK《交響樂》雜誌世界音樂動態中的中國音樂部分的特約撰稿人。主持全國藝術科學“十五”規劃(2005)專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專案(2009)等各級課題多項。曾在中央音樂學院、東京藝術大學、多倫多大學、韓國中央大學、越南順化藝術大學等院校講學。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校外課程監督員。
沈冬學術簡介

服務機關
服務部門/系所
職稱
起訖年月
現職:
國立臺灣大學
國際事務處
國際事務長
2008/08至今
國立台灣大學
音樂學研究所
教授
2000/08至今
臺灣歐盟中心

諮詢委員
2008/05至今
經歷:
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

執行長
2006/072007/06
國立臺灣大學
國際學術交流中心
主任
2005/082007/07
國立台灣大學
音樂學研究所
所長
2000/082005/10
國立台灣大學
中國文學系
教授
2000/082003/07
國立台灣大學
中國文學系
副教授
1991/082000/07
美國馬里蘭大學
民族音樂研究所
博士候選人
1986/081989/07
國立清華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教授
2003/082004/07
世新大學
中國文學系
教授
2004/082005/07
臺灣評鑑協會
大學評鑑國立大學二組
評鑑委員
2005/02至今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研究發展委員會
委員
2003/08至今
教育部
九年一貫國民教育本國語文科
審查委員
2000/082001/07
國立編譯館
國民小學國語科
編輯委員
1992/082000/09
僑務委員會
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
顧問
1996/111998/11
僑務委員會
教材發展諮詢委員會
諮詢委員
1996/111998/11
國立台灣大學
中國文學系
講師
1983/081991/07
國立台灣大學
中國文學系
助教
1980/081983/07



十五、聯絡單位
聯絡人:鄭婉如助教
電話:(039871000分機21601
傳真:(039874812
e-mail:
地址:262-47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